中药在欧洲遭遇最尴尬的局面
“中药在欧洲面临生死劫”,近日,这样惊悚的标题不断出现在欧洲各主流媒体的重要版面上。原因是欧盟2004年出台的《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》规定,所有国家的植物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注册,否则不允许在欧盟境内销售。而目前中国仍然没有一家中药企业完成注册。这意味着从5月1日起,欧洲在宽厚地让中药以食品和保健品等形式销售数年后,即将“翻脸”。中药在欧洲即将面临要么“全军覆灭”,要么完全转入地下的痛苦抉择。
要完成欧盟的注册,需经过“提交申请材料、欧盟审核材料、药效临床检验”三步骤,而在第一个环节中,企业必须提供“在欧盟地区至少15年用药史”的证明。这是注册的硬门槛,但大多中国企业迈不过。
很多切片机企业在转产改制的过程中遗失了以前的数据资料,现在很难再拿出证明15年用药史的证据。另外,我国中成药基本是以食品、保健品而非药品的名义在欧盟销售,这也影响了15年用药史的获得。企业正努力联系欧洲用药的老客户,让他们出具材料证明,在看来,挨个联系客户的工作量确实浩大,但中国企业依旧在积极努力过程中,并不打算放弃。
另外,在欧盟注册的高成本也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。注册一种药品的成本是80万到100万,而每家企业的乳化机显然不止生产一种药物,这其中投入、产出的周期大约是8—10年。但在欧洲也仅仅得到了俄罗斯这一非欧盟成员国的承认,我们的产品在美洲销量较好,在美洲注册难度算中等,而欧洲的注册确实复杂些。尽管如此,鼓励中国企业抓住欧洲市场,“毕竟,对扩大中医影响,宣传中医文化都很有好处。
欧盟是世界最大的植物药市场,德国、法国更是老牌的研究、使用植物药的国家。“不过,他们的药方多是单方,而我们传统中医都是用复方。”罗扬介绍说,中国讲究多药剂搭配使用,而欧洲喜欢单用一种植物药,“在药效的临床检验中,单方药的效果很好衡量,数据也易采集,而复方药就相对复杂”。中医带有很浓的哲学意味,针对同一种病症的不同患者,医生会根据病人的体质开出不同的方子,西医不太认同这个,因为它要求现代科学的精准,一病就是一方。
在德国,每年有超过200万人问诊中医,但中国中药粉碎机中成药在德国依然未得到官方认可。很重要的一点是,德国不允许动物肝脏入药,这个规定就将中医里精华的牛黄、蛇胆等药物“一棍子打死”了。罗扬说,我国中成药在欧洲的市场投放份额不多,使用者也多集中于欧洲华人圈,“还是东南亚的国际市场比较好,毕竟有文化认同感,像日本、韩国的中成药也基本供给国内使用”。
若中成药真的从欧盟地区下架,我国中药企业的出口情况将受冲击是不言自明的。解决这个问题,罗扬认为做好中医文化的宣传是当务之急,除了将针灸这种操作性特别强的技术带到外国,认真对比、研究、分析中西医的疗效也是很好的宣传办法,且更据说服力。希望每个研磨机企业能有自己的主打中成药,这样的药品在推广上会容易一些。当然,受到冲击的将不仅是中国企业,对欧盟地区也会有影响,他们很可能出现有医无药的局面。中成药无法使用,那些长期依赖于中成药的患者只能以饮片、颗粒类药品代替,治疗效果肯定打折扣。另外,欧洲有近10万的中医从业者,他们的工作也会有一定危机。所以,认为欧盟也会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,解决“七年止痒”,需要双方的互动和努力,我们希望通过世贸组织的双边谈判与欧盟进行磋商,或者联合印度等植物药比较发达的国家与欧盟谈判,争取做到双赢。局面是否还会有转机?中药在欧洲本来就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地位,所以即便是退出欧洲市场也不会有很大的影响。
新闻中心